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工智能判断标准的本质主义及其批判性反思

    陈高华;

    图灵把计算能力当作智能的判断标准。此后的人工智能范式从不同层面延续了这一形式化的界定:符号主义将智能还原为符号信息处理;联结主义将智能还原为神经网络的模拟;行为主义则将智能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将智能视为人的抽象属性体现了某种本质主义倾向。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这种本质主义智能观是资本逻辑的产物,是现代形而上学的必然结果。克服本质主义智能观的关键在于澄清人与机器的界限:一方面,人之本质在于生成性的实践、关系性的实存以及自由的超越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作为商品的技术人工物,其“自主性”无法僭越人类而获得主体地位。只有基于这种区分,才能彻底摆脱“人工智能取代人”的现实焦虑,引导人工智能向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25年04期 5-1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规范性内涵及其历史性展开

    林育川;

    近年来,学界在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上逐步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承认马克思有其政治哲学理论。但对如何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相容于其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特质,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核心命题所蕴含的规范性内涵及其历史性品格来深化对这一特质的理解。首先,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人类解放在价值维度上涵盖了马克思的其他政治哲学命题的价值目标。其次,作为规范性的命题,人类解放思想的规范性内涵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差异化的表达,呈现出其历史性的品格,也契合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之规范性和历史性的同构关系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之特质提供了一个卓越的范例。

    2025年04期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哲学的“终结”与思想的新开端——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共同基点及差异

    陈漠;

    黑格尔哲学代表了传统哲学的“终结”,此共识构成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思想发轫的关键。马克思将哲学的“终结”视为理论转向实践的契机,主张在实践中实现人之“解放”。海德格尔则指出传统哲学对存在的遗忘,主张以沉思重新领悟存在。实践与沉思共同属于克服旧哲学的尝试,它们的根本性分歧在于两位思想家对主体性的理解:马克思把人视为最高主体,海德格尔则认为人只是存在的看护者。这两种思想之间的张力预示着未来思想将在主体的“解放”与对存在的“顺从”之间探寻前行的方向。

    2025年04期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数字化生存境遇下“人的解放”问题再探

    陈天琦;蒋桂芳;

    在数字化时代,人类生存境遇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图景巨变,数字化生存带来了诸多现实矛盾与人的困境,如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劳动时间与休闲时间的混合,导致个人生活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被打破;劳动监管自动化,劳动者陷入“自主自愿”下的劳动剥削。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转变,认知方式趋于量化,社会关系虚拟化,实践活动“脱实向虚”,个体在数字空间中被分割、孤立。要实现数字化的“人”的解放,需从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中寻求抓手。只有让个体回归现实生活的感性体验,警惕技术意识形态沦为“物化”的新形式,引导个体重建公共空间与共同体意识,推动平台算法透明化,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坚守人的本质,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迈向真正的人的解放。

    2025年04期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智能机器人生产与人类再生产的悖论关系——追问人类能灭亡吗

    张世昌;

    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人的赡养、陪伴等方面的诉求都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实现,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当机器人满足了这些本应该由人所完成的工作后,人类可能会出于情绪价值、时间成本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等考虑而放弃生命的再生产(繁衍),进而使人类最终走向一种“肉身离场式的”消亡。如果机器人主宰世界,人类将以肉身离场而思想在场的方式获得“永生”。到那时,人机合一的机器人将以主体身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文明也将被重塑。如果人类不想最终被机器人所取代而走向消亡,那么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视域出发认识和把握智能机器人发展之本质。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机器人即便再先进也不是劳动者,更非人类,而只是劳动工具。在此基础上,要把握好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更要认清人类生命再生产的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国外马克思主义

  • 直接承认与作为人的生产——承认理论视域中马克思的解放哲学新释

    周爱民;

    马克思的解放哲学可以被一以贯之地解释为揭露并批判对人的“间接承认”,寻找并确立对人的“直接承认”。马克思明确分析并批判了政治解放间接承认人的方式。与间接承认人的政治解放相对,他还设想了作为人的生产中人与人的直接承认关系。生产中直接承认的确立,可被视作人的解放的完成形态,而共产主义则是这种直接承认普遍实现的可能性条件。强调生产中的直接承认,可以更一致地解释马克思对政治生活、革命实践以及生产实践的重视,也可以支持对生产的广义理解,而广义的生产概念则又能为直接承认的核心地位提供更好的辩护。

    2025年04期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知识论

  • 论无知的规范性理论的意义与界限

    王聚;惠丽云;

    什么是无知?无知的标准观与新观点分别从知识和真信念的缺乏来回答该问题。作为学界的新思潮,无知的规范性理论认为,无知的定义涉及认知维度和规范维度。认知维度指明认知者缺乏特定的认知状态(知识或真信念),而规范维度强调认知者缺乏特定的认知状态承载了规范属性。规范性理论试图表明只有该理论可以解释无知所具有的负面价值,但事实并非如此。规范性理论借助的资源同样适用于无知的标准观或新观点。后面两个理论采取了“加法策略”,先对无知的规范属性进行必要的留白,进而在谈论不同类型的无知的规范属性时展现出高度灵活性。相比而言,无知的规范性观点只关注具有负面属性的无知,忽视了无知类型的多样性,限制了该理论的解释力。

    2025年04期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知识的规范性:来源、性质与应用

    田海滨;

    知识的规范性问题涉及知识规范的来源、性质和应用论题。其中来源问题占据基础地位,传统的以确证入手的概念分析式解决方案面临“确证非必要论题”“蕴涵难题”和“形而上学冗余问题”的挑战。结合“知识优先”的知识概念,求知活动的动态过程可以为知识的规范性来源提供合理的解释。构成性规范与范导性规范的分野为知识规范的性质及其应用提供了理解框架。知识之所以具有规范性,在于规范性对知识而言是构成性的,而知识的范导性规范则要求知识应该为诸如断言、信念和行动等提供范导作用。知识规范论为“知行合一”提供了新的理解视角,有助于焕新中国传统知识论,使其参与当代知识论讨论,建构知识论的当代话语。

    2025年04期 7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道德知识并不例外

    T.威廉姆森;王奇琦;林玉玲;

    本文通过论证“如果存在道德真理,那么其中一部分可知”这一命题,来对道德实在论面临的认识论质疑作出系统性回应。针对“道德属性因具有因果惰性而不可知”的经典质疑,本文揭示其论证效力存在双重缺陷:首先,当前主流的知识理论并不需要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其次,经验研究尚未证实道德属性确实表现出因果惰性特征。文章进一步解释了后天道德知识的形成无需诉诸先天道德原则与后天非道德知识的结合命题,并简要辩护了通过感知和证言获得的道德知识。最后,文章还强调了道德属性在特定情境中的识别能力。

    2025年04期 9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政治哲学

  • 马克思民主观念的政治哲学向度

    齐艳红;

    回溯性反思逻辑实证主义导致的“政治哲学之死”以及波普尔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及民主观的批判,是我们在政治哲学问题域中重释马克思民主观念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民主观念蕴含着规范性与经验性双重维度。马克思既强调民主的规范性意蕴,将“真正的民主制”与人的解放、共产主义相贯通,又基于唯物史观揭示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局限,肯定无产阶级民主的必要性和意义,指明了民主何以作为真正文明的生活方式而存在。与一些当代西方政治理论家对民主的认识不同,马克思坚持民主的规范性与经验性的历史性统一,基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检视资本主义的民主。

    2025年04期 104-11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分配正义的观念发生机制——论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中的理想类型

    侯杰耀;

    在20世纪中后叶英美价值论的历史语境中,罗尔斯的《正义论》围绕理想类型与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构成了对话关系。海萨尼的非个体性和罗尔斯的原初状态均是理想类型,二者致力于解决人际效用比较的认识论难题。为了保证经验事实不干扰理想类型的建构,罗尔斯建构了“个体分离”的理想类型;诺奇克偏离了韦伯对理想类型的定性,将“个体分离”变形为一种归纳经验事实所得的观念,并由此阐发了历史演变思维。基于经验与价值的逻辑共在关系,研究者应在建构理想类型时保有“理智诚实”,把生成新价值与容纳现有经验这两项工作统一在分配正义的观念发生机制之中。

    2025年04期 11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承认的诉求及其张力——C.泰勒承认理论探赜

    张瑞臣;

    承认蕴含着多重维度的诉求,个人层面的诉求集中体现为“本真性理想”,文化群体层面的诉求集中体现为“文化平等价值”。泰勒认为,自18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出现了明显的主体化转向,而主体化转向又体现为“内在化”,即自我认同的基础转移到人的内在心灵之中。一方面,自我从“可渗透的自我”转型为“缓冲的自我”,个体性自我的诉求表现为“成为我自己”“做本真的自我”;另一方面,自我必需通过对话才能构建起身份认同,而自我之成立的前提是他者的“承认”。自我一方面努力成为独特的自己本身,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共同体。在微观层面上,“本真性理想”隐含着个体与共同体的张力;在宏观层面上,“平等尊严政治”隐含着同质化与差异化的张力。泰勒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承认政治理论,破解二元对立,发现第三条道路。

    2025年04期 12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法国哲学

  • 作为“我”的身体——法国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视域下的身体主体

    卢毅;

    法国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在主体问题上的一大贡献,便是分别从主体的身体化和身体的主体化这两个方向出发,共同确立了身体主体的地位。一方面,萨特对身体为己—为他存在维度的揭示,开启了从意识主体向身体主体的转向,并与马塞尔更早展开的关于主体“是”身体与“有”身体的讨论一道,共同推动了梅洛-庞蒂对身体主体的系统建构,法国存在主义也由此完成了主体的身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对“它”与“我”之间辩证转化的初步揭示,以及拉康在此基础上对“它曾在处,我应生成”的创新解读,则标志着精神分析语境下身体之主体化进程的实现。双方殊途同归于身体主体,与以儒家为代表的东亚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存在共性,并最终为回应当代科技发展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136-14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论德里达对胡塞尔“活的当下”的解构

    李璐;莫伟民;

    本研究以德里达《声音与现象》第五章“符号与眨眼瞬间”为锚点,结合其他相关重要文本,阐释德里达如何通过分析胡塞尔“活的当下”来解构当下—在场优先性。本研究围绕德里达选取的三个参考点展开:其一,原印象的准时性如何体现现在(在场)优先性;其二,持留与再造的界限如何自身分裂;其三,持留如何承担有限与无限的双重束缚。通过展开“活的当下”的结构,德里达试图拉开“当下”的时空间距,使时间意识分裂为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之间一个先于另一个的关系,从而将“延异”视为原初过程自身分裂的动力。本研究致力于在以下三个维度推进现有研究:梳理并澄清德里达解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内在理路;引入胡塞尔《关于时间意识的贝尔瑙手稿》中的自我修正,尝试替德里达给出更好的论证方案;阐释延异的时间观,探讨其对当代时间哲学有何进益。

    2025年04期 14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论德里达对胡塞尔“活的当下”的解构

    李璐;莫伟民;

    本研究以德里达《声音与现象》第五章“符号与眨眼瞬间”为锚点,结合其他相关重要文本,阐释德里达如何通过分析胡塞尔“活的当下”来解构当下—在场优先性。本研究围绕德里达选取的三个参考点展开:其一,原印象的准时性如何体现现在(在场)优先性;其二,持留与再造的界限如何自身分裂;其三,持留如何承担有限与无限的双重束缚。通过展开“活的当下”的结构,德里达试图拉开“当下”的时空间距,使时间意识分裂为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之间一个先于另一个的关系,从而将“延异”视为原初过程自身分裂的动力。本研究致力于在以下三个维度推进现有研究:梳理并澄清德里达解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内在理路;引入胡塞尔《关于时间意识的贝尔瑙手稿》中的自我修正,尝试替德里达给出更好的论证方案;阐释延异的时间观,探讨其对当代时间哲学有何进益。

    2025年04期 14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梅洛-庞蒂“自我”思想的三重性——兼论梅洛-庞蒂的超越主体性道路

    秦明利;马秀欢;

    梅洛-庞蒂的“自我”思想,旨在突破二元论和主体主义的束缚,是一个经历了三重变化的动态生成过程。首先,梅洛-庞蒂将“自我”阐释为身心统一的身体—主体,强调“自我”是意识肉身化和身体灵性化双重互动的过程。其次,他强调真正的主体性是先验的主体间性。他将在世存在阐释为我们的共在于世,即交互主体性是使“自我”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最后,梅洛-庞蒂赋予“自我”与世界/原初自然同样的存在论地位,将“自我”回溯到作为原初基质的“世界之肉”的生成运作进程中。由此,梅洛-庞蒂将“自我”与身体、他者、世界勾连在一起,通过身体理解在世存在,恢复了自我—他者—世界的存在论关联,开启了一条由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最终通达去主体性的道路。

    2025年04期 16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科学技术哲学·美学

  • 波普尔的概率解释与量子力学解释

    王伟长;

    波普尔的概率解释工作主要包括批判主观解释和修正客观解释,这两个方面都与量子力学解释密不可分。早期波普尔就曾利用频率解释化解量子不确定性问题,解释量子干涉现象更是他后来由频率解释转向倾向性解释的重要动机。波普尔一直认为概率问题是量子力学解释的核心,而量子疑难几乎都是因为主观解释的入侵导致的。可是他的倾向性量子力学解释却遭到了很多学者的反驳,主要问题在于量子概率的高度非经典性。事实上,波普尔在对量子逻辑的反驳中犯的错误充分暴露了经典概率演算与量子力学的数学结构之间的冲突。应该说,波普尔对量子力学正统解释的反思是值得重视的,尽管他与其他人一样未能成功地兼顾所有的量子疑难。我们应当从波普尔的一系列研究中看到各个领域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充分认识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2025年04期 171-18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新技术、“非物质”与利奥塔崇高美学的产生

    夏开丰;

    利奥塔既看到了新技术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效能性原则得到强化,但也注意到新技术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感受性和美感经验。“非物质”展览做出了这样的探索,提出了“后现代感知性”,它是受到新技术影响的新的感知方式。这样,利奥塔在对待新技术是否能够唤起崇高感这个问题时出现了矛盾的态度。但是如果能认识到存在着两种意义的“非物质”概念,其中的逻辑就会变得清晰:利奥塔正是针对新技术状况提出崇高美学,以此来抵抗系统借助信息技术把一切都变成可计算的趋势;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新技术来制作艺术,这样才能真正唤起一种崇高感。新技术艺术就是在新技术支配的秩序中发明新的游戏,从而抵抗系统的霸权,这是新技术艺术的政治性。

    2025年04期 18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海外中国哲学研究

  • 《道德经》:中国哲学重要经典的首个俄语学术译本

    А.И.科布泽夫;张冰;

    《道德经》/《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是其哲学、神话、宗教、集体崇拜和心理实践的基础,也是中国哲学著作中最具原创性和流行性之作,在传播广度方面仅次于《圣经》。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及周边国家,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哲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注疏和阐释。一个半世纪以来,在欧洲、美国和俄罗斯,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和宗教思想最伟大的著作,受到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物的关注。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家做出了杰出发现,找到了其最古老的版本。然而,直到现在,尽管人们对其进行了数以千计的研究和上百次的翻译,《道德经》的起源和真正含义仍然是一个谜。本文所展现的是有关《道德经》研究的现状,以及俄罗斯第一部《道德经》学术翻译译本的信息。该俄语版本~((1))的翻译基于文献学上最可靠的原文和对于中国哲学范畴及基本概念科学的俄语等值体系,在传递具有相同意义的同类象形文字时注意到了术语的统一性。本研究所使用的原文文本是中国著名的道家经典研究专家陈鼓应教授所发表的最完整、注释最为详实的经典版本。

    2025年04期 19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5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国内哲学领域顶级专业学术刊物。刊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现实问题带动基础理论研究,反映和引领时代精神,为建构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让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学术中心。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76面,定价80元,全年9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2025年04期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