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高华;
图灵把计算能力当作智能的判断标准。此后的人工智能范式从不同层面延续了这一形式化的界定:符号主义将智能还原为符号信息处理;联结主义将智能还原为神经网络的模拟;行为主义则将智能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将智能视为人的抽象属性体现了某种本质主义倾向。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这种本质主义智能观是资本逻辑的产物,是现代形而上学的必然结果。克服本质主义智能观的关键在于澄清人与机器的界限:一方面,人之本质在于生成性的实践、关系性的实存以及自由的超越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作为商品的技术人工物,其“自主性”无法僭越人类而获得主体地位。只有基于这种区分,才能彻底摆脱“人工智能取代人”的现实焦虑,引导人工智能向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25年04期 5-1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林育川;
近年来,学界在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上逐步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承认马克思有其政治哲学理论。但对如何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相容于其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特质,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核心命题所蕴含的规范性内涵及其历史性品格来深化对这一特质的理解。首先,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人类解放在价值维度上涵盖了马克思的其他政治哲学命题的价值目标。其次,作为规范性的命题,人类解放思想的规范性内涵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差异化的表达,呈现出其历史性的品格,也契合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之规范性和历史性的同构关系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之特质提供了一个卓越的范例。
2025年04期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陈漠;
黑格尔哲学代表了传统哲学的“终结”,此共识构成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思想发轫的关键。马克思将哲学的“终结”视为理论转向实践的契机,主张在实践中实现人之“解放”。海德格尔则指出传统哲学对存在的遗忘,主张以沉思重新领悟存在。实践与沉思共同属于克服旧哲学的尝试,它们的根本性分歧在于两位思想家对主体性的理解:马克思把人视为最高主体,海德格尔则认为人只是存在的看护者。这两种思想之间的张力预示着未来思想将在主体的“解放”与对存在的“顺从”之间探寻前行的方向。
2025年04期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陈天琦;蒋桂芳;
在数字化时代,人类生存境遇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图景巨变,数字化生存带来了诸多现实矛盾与人的困境,如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劳动时间与休闲时间的混合,导致个人生活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被打破;劳动监管自动化,劳动者陷入“自主自愿”下的劳动剥削。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转变,认知方式趋于量化,社会关系虚拟化,实践活动“脱实向虚”,个体在数字空间中被分割、孤立。要实现数字化的“人”的解放,需从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中寻求抓手。只有让个体回归现实生活的感性体验,警惕技术意识形态沦为“物化”的新形式,引导个体重建公共空间与共同体意识,推动平台算法透明化,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坚守人的本质,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迈向真正的人的解放。
2025年04期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张世昌;
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人的赡养、陪伴等方面的诉求都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实现,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当机器人满足了这些本应该由人所完成的工作后,人类可能会出于情绪价值、时间成本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等考虑而放弃生命的再生产(繁衍),进而使人类最终走向一种“肉身离场式的”消亡。如果机器人主宰世界,人类将以肉身离场而思想在场的方式获得“永生”。到那时,人机合一的机器人将以主体身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文明也将被重塑。如果人类不想最终被机器人所取代而走向消亡,那么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视域出发认识和把握智能机器人发展之本质。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机器人即便再先进也不是劳动者,更非人类,而只是劳动工具。在此基础上,要把握好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更要认清人类生命再生产的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