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

  •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生成机理、多维呈现及世界意义

    张浩;

    中华文明和平性孕育于中国悠久浓厚的农耕文明土壤,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积淀于中国人民崇尚和平的历史记忆,契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要求,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实践。这一突出特性从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美美与共的文明格局、协和万邦的国际秩序、以和为贵的交往之道、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等多个维度呈现出来。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使其成功超越“西方中心论”,明确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超越“文明冲突论”,提供世界文明交往新样本;超越“国强必霸论”,提出国际和平共处新思路;超越“零和博弈论”,贡献全球合作共赢新方案;超越“历史终结论”,彰显科学社会主义新活力。

    2025年03期 5-1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 论“人民至上”对唯物史观的系统发展

    詹志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至上”理念包括人民主体、人民利益、人民幸福、人民立场、群众路线等五个不同要素。其中,人民主体是其前提基础,人民利益是其现实根基,人民幸福是其宗旨目的,人民立场是其价值原则,群众路线是其路径方法。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民至上理念发展了基于“现实的人”的群众史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践行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拓展了群众路线的实践向度,对唯物史观做出原创性贡献,回答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长期执政党建设中,如何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依靠人民的磅礴伟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时代课题。

    2025年03期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发展和壮大耐心资本的道理学理哲理

    严政;

    资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其内涵与价值具有多重面向。历史和实践证明,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在组织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孕育新产业与新业态、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激发社会活力与动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提出发展和壮大耐心资本的新命题,旨在通过“驾驭”资本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厘清发展和壮大耐心资本何以必要的鲜活道理、何以可能的创新学理、何以必然的根本哲理,有利于增强发展和壮大耐心资本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

    2025年03期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基于《资本论》的分析

    于天宇;王帅帅;

    物质变换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既从一般维度阐释了物质变换的三重内涵,即自然内部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社会物质变换,又从特殊维度论证了物质变换的资本主义形态。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增殖本性一方面导致了以生态危机为表象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裂缝,另一方面造成了以经济危机为表象的社会物质变换裂缝。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释了只有摒弃资本逻辑的未来社会才能实现对物质变换裂缝的弥补。全面理解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不仅有助于丰富马克思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发挥理论本身的重要价值。

    2025年03期 39-5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 新质生产力的国际正义叙事

    李旭东;李桂花;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经典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创新与时代发展,将其置于国际正义视域下叙事能够充分彰显其世界向度的伦理面貌。视域本身的内涵是对客体叙事的前提,马克思国际正义观在不同伦理维度观照下呈现出完整性和立体性。新质生产力同马克思国际正义观呈现出高度契合结构:新质生产力新在“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正义性是新质生产力国际正义指向的社会“支点”;新在“进步”,新质生产力呈现创新这一进步伦理价值,带有鲜明的国际正义色彩;新在“平等”,新质生产力以一种斗争与反抗的伦理精神追求国际平等,实现对核心国家的“去依附”;新在“联合”,新质生产力将扬弃旧质生产力招致的国际“强制联合”,实现国际“自由联合”。最后,新质生产力基础上的“新质战斗力”为反抗霸权压迫提供军事力量支持,它的不断外拓助力落后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最终在深化国际交往中实现“普遍的世界历史”。

    2025年03期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国外马克思主义

  • 国外左翼学者对21世纪资本主义空间批判的四重维度

    黎庶乐;

    从“空间的生产”到“空间尺度的生产”的研究转向,构成了国外左翼学者对21世纪资本主义空间批判的新视角。国外左翼学者通过考察空间尺度,指出了资本主义各个空间尺度之间层级化、多维度等新特征,并剖析了城市、区域、国家、全球与身体在尺度分异与尺度重组过程中的新变化,最终形成了全球城市批判维度、新国家空间批判维度、新世界体系批判维度,以及身体空间批判维度等四重维度。四重维度的科学归纳与系统阐释,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统治贯穿宏观与微观尺度的整体性实质及其运作机制,还为资本主义批判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

    2025年03期 62-7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客观可能性”概念

    T.米勒;宋惠芳;秦桐;

    “客观可能性”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关键概念,对于理解“阶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但学界关注相对较少。卢卡奇的“客观可能性”概念源自韦伯的方法论著作,后者将之视作一种反事实推论工具应用于对社会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在黑格尔及马克思哲学的影响下,卢卡奇将“客观可能性”理解为历史行动领域中具有模态本体论意义的关键要素,将其视作当下潜在的并可以通过集体行动现实化的历史张力。这一取径使得卢卡奇能够推动阶级意识、历史行动以及革命等关键问题的理论化。

    2025年03期 74-8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 价值形式与同一性——论A.S-雷特尔与柄谷行人对康德与马克思的关联性阐释

    甄龙;

    A.S-雷特尔与柄谷行人以“形式”概念和“价值形式”为切入点,将康德的先验哲学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关联起来。雷特尔通过对康德哲学的解析,将价值形式阐释为具有社会综合功能的现实抽象,由此揭示出商品形式与思维形式之间隐蔽的同一性,同时也追溯到了同一性的唯物主义起源。柄谷行人则将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前提的价值形式阐释为康德式的先验幻相,并借助康德的“视差”概念揭示出了价值形式的非同一性结构。然而,雷特尔和柄谷的阐释都是以交换过程为中心的,这种背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的思路使得他们对价值形式以及同一性的理解都陷入了抽象的反思,最终也弱化了他们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力度。

    2025年03期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哲学史研究

  • 基于信任的德性证言知识论

    方红庆;

    认知非正义是当代知识论与女性主义哲学的重要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阐释认知非正义的本质。本文以弗里克的德性证言知识论为切入点,揭示该理论存在双重困境:一是难以回应德性路径固有的“分歧问题”;二是面临个体德性引发的“成就问题”。为突破此双重困境,本文提出基于信任的德性证言知识论方案,主张信任是共同体的理智德性:其认知维度(信念/信心)可消解认知主体间的判断分歧,交往维度(对话/承认)能解释知识的集体成就。总之,证言知识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共同体的理智繁荣,而证言非正义本质上是一种共同体内部的承认非正义。

    2025年03期 95-107+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生的超越与死的内在——海德格尔“有限化”概念对有限性的深化

    刘任翔;

    本文聚焦海德格尔在1929—1930年的几部作品中提出的“有限化”概念对人之有限性的深化,以内在性/超越性的概念框架对其进行分析。首先,借助E.施泰因对海德格尔“向死存在”学说的批判,本文区分了对有限性之解释的内在性立场和超越性立场。其次,通过细读海德格尔五种文本中出现“有限化”一词的段落,本文表明,海德格尔的论述对内在性立场和超越性立场都有所印证。最后,本文提出一种关于“有限化”的动态模型,论证内在性(死亡对生命的渗透或生命的内在崩解)和超越性(摆脱限制的屡败屡战的努力)在该模型中是相容的、甚至是相互倚赖的,它们只是刻画了“有限化”的不同方面。本文因此导向了一种超越内外之分、从而超越了“几何化”思维的设想有限性的方式。

    2025年03期 10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 现成性或实在——对笛卡尔存在意义问题的现象学研究

    尹兆坤;

    笛卡尔在其著作中几乎不谈论传统存在论问题,不过却深受传统存在论的影响。海德格尔与马里翁都对笛卡尔的主体性哲学进行了存在论化的阐释。尽管二者在对笛卡尔整体思想地位的评价上不同,海德格尔完全将笛卡尔纳入存在—神—学中,马里翁却赋予了笛卡尔以超出存在—神—学的可能性,然而二者都将笛卡尔的存在理解为现成性或者在场性,这是对于笛卡尔的一种误读。笛卡尔实际上继承了经院哲学中的实在存在,并且在单义的意义上理解这一存在。笛卡尔不是用观念或表象而是用意志更恰切地对这种存在进行揭示,这种实在与意志的对应阐释是对笛卡尔存在现成化理解的一种突破。

    2025年03期 12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现当代思潮

  • 主体性原则批判视域下市民社会矛盾的解决及其重要意义——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探议

    曹胜亮;李齐;

    黑格尔是西欧启蒙精神的继承者和完成者。在笛卡尔开启以“我思”为主体性原则构建现代生活的哲学道路上,黑格尔为这条哲学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赋予主体性原则以丰富内涵,为解决市民社会的矛盾提出了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向。作为黑格尔“应用逻辑学”的《法哲学原理》,其根本精神在于以揭示近代形而上学主体性原则的形式化和抽象化为出发点,力图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解决市民社会的矛盾,并以实体性的伦理精神,在伦理—国家中完成启蒙精神的任务。虽说《法哲学原理》在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下提出了解决市民社会矛盾的思路,但其中所蕴含的致力于主体性和普遍性相统一的哲学思辨,不仅对解决现代生活诸多矛盾提供了可供思考的角度,也是哲学未来发展的趋向,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论菲尼斯对“恶法非法”命题的澄清和辩护

    王琳;

    自然法理论与法实证主义之间关于法本质的争论,经常会聚焦到对自然法命题“恶法非法”的含义及其实践意涵的辩论上来。法实证主义对“恶法非法”命题的批评遮蔽了该命题的本来面目,并塑造和传播了自然法理论幼稚的学术形象。通过考察菲尼斯自然法理论文本可以发现,“恶法非法”命题实际包括说明、评价和实践三个不同层面上的主张,它可以得到清晰、系统而融贯的辩护。通过该命题,菲尼斯阐明了对一般法律理论之使命与性质的独特理解,并提供了一种关于法律之核心情形的实质性观点。菲尼斯自然法理论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一般法律理论之性质的理解,还能为法律的道德反思与改革提供重要指导。

    2025年03期 14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当代俄罗斯学界Г.П.费多托夫研究评述

    王帅;

    Г.П.费多托夫是俄罗斯20世纪堪与别尔嘉耶夫、伊里因比肩的宗教思想家、文化哲学家、历史学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学界产出了大量有关费多托夫的研究成果。本文将这些成果划分为三类:生平研究、历史文化哲学研究和俄罗斯历史文化研究。在理清费多托夫思想脉络,评述俄罗斯学界主要研究主题与趋势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当代俄罗斯学界费多托夫研究的三大特征:以梳理费多托夫基本思想见长,借比较研究观照费多托夫思想;紧紧围绕“俄罗斯”问题在俄罗斯视域下开展研究;解析费多托夫在世界学术范围内关注度较低的原因。

    2025年03期 15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伦理学

  • 从道德真理到道德共识

    甘绍平;

    应用伦理学意味着价值观念与伦理立场相异的人们需要对社会面临的道德冲突进行调适,因而它所建构的作为道德共识的解答方案,不大可能具备严格意义的道德真理性,而只是拥有道德正确性、妥协性与有效性;其合法性与道德资格更多是取决于其为相关当事人所认可与接受的实际解决问题的效能。当然,体现在以“道德有效”来取代“道德真理”上的这一应用伦理学的重要特征,并不预示着一种倒向道德相对主义的危险。首先,我们并不否认具有普遍必然适用效力意义上的道德真理,它们体现为如不撒谎、黄金规则以及交换正义等显见义务。更重要的是,认可和重视人的尊严原则从逻辑上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而保持对这一获得根基性地位的道德共识在应用伦理学中的坚守,就有可能彻底破除对应用伦理学具有相对主义与主观主义色彩的误解。

    2025年03期 164-17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科技哲学·逻辑学

  • 心脑还原性还是心脑迭代性?——解答心脑问题的两种神经哲学思路及其比较

    陈向群;徐嘉玮;

    在哲学的自然化过程中,心脑问题的神经哲学研究逐渐兴起。基于自然主义的两种不同形式替代自然主义和合作自然主义,神经哲学分为还原性神经哲学和非还原性神经哲学。前者将心灵单向地还原为大脑的神经活动,倡导一种心脑还原性思路。后者认为心灵和大脑是一种双向的迭代关系,倡导一种心脑迭代性思路。表面上看,两种不同的解答思路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心脑还原性和心脑迭代性不仅在解答心脑问题的方法方面具有经验一致性,而且在解答立场方面也是相容的。甚至,在解答策略层面也存在相通之处。所以,解答心脑问题的两种神经哲学思路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兼容和补充的,在解答心脑问题的效果方面也可能是等同的。

    2025年03期 17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道义逻辑的公理系统

    N.雷歇尔;杜国平;

    本文基于冯·赖特勾勒的道义逻辑方法,试图构建更合理的道义逻辑公理系统。以“条件许可”为核心概念,用P(p/c)表示,意谓“在条件c下,行为p是允许的”;在建立以其为基础的逻辑系统时,添加未定义关系P并给出Al-A7等公理,证明了公理的一致性且直观上更加可接受;由此推导出如T3.1-T3.10等若干定理。借助条件许可定义条件义务O(p/c)=~P(~p/c),得到T4.1-T4.16等定理。定义绝对许可P~*(p)和绝对义务O~*(p),并得出相应定理,表明O和P对偶性不适用于O~*和P~*。还定义了(道德)承诺{qCp/c}=O(p/c&q),得到T6.1-T6.7等定理。本文表明通过较少公理和定义可为道义逻辑系统奠基,该系统能满足对道义观念的非形式化需求;关于条件情况对道德行为影响的考量不是理论伦理学的问题,而是应用伦理学的问题。

    2025年03期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非洲哲学

  • 非洲生命哲学思想的三维诠释

    姜颖鹏;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人类早先的生命哲学智慧,在世代相传的口述哲学与非洲历史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非洲人对生命现象、生命价值的认知,主要是将个体生命放置于血缘、家庭、部族的社群关系中,建立于生命共同体的共识底板上,这种哲学观念被称为“乌班图”。把握以“乌班图”为精髓的非洲生命哲学思想,可以从本体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维度寻求“本色”解读,赓续非洲生命哲学的“本土”价值。探赜非洲生命哲学思想,对于拓展生命认知视野,激发生命意义追问,弘扬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通相融、同向同行的“乌班图”精神,切实解决当代非洲国家面临的生存、生态、生命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19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5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国内哲学领域顶级专业学术刊物。刊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现实问题带动基础理论研究,反映和引领时代精神,为建构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让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学术中心。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76面,定价80元,全年9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2025年03期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 下载本期数据